首页---政治建设
行稳致远,心合意同!上海气象服务“一带一路”生动实践
时间:2023-11-07 发布人: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

备好“工具箱”

推动落实“全民早期预警”倡议

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早期预警可以为防灾减灾救灾行动提供信息支撑,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世界气象组织一直致力于提升全球早期预警能力,上海气象部门深度参与其中,积极打造“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以下简称“工具箱”),推动上海市、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气象部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成果和经验转化成中国智慧、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分享给全球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上海市气象局在第3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推介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

“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系统画面,集成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响应“四大支柱”

在今年9月刚刚闭幕的第六届中阿博览会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暨智慧气象展中,上海气象部门牵头建设的“工具箱”作为集中展出的先进科技成果之一,以主旨演讲和展览形式精彩亮相,推广中国在多灾种早期预警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技术工具,为有应用需求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早期预警“工具箱”应用服务,推动落实全民早期预警倡议。

据了解,该“工具箱”坚持需求导向,立足用户视角,集成了支撑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响应“四大支柱”的制度工具、算法模型工具、业务系统工具和经验案例等,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即装即用服务,包括开源接口、订制式服务、汇聚共享等多形式的选项,降低专业操作难度和二次开发成本,还将根据城市防灾减灾共性问题提供基于天气、场景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推动全球早期预警能力提升,为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降低风险作出积极贡献。

近期,“工具箱”的国际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基于联合国对蒙古国早期预警系统专项调查的相关结论,中蒙气象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将蒙古国作为“工具箱”的实践应用用户之一,聚焦蒙古国航空气象服务、乌兰巴托城市内涝影响预报等需求,通过风险预警相关技术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工具箱”的普适性,增强中国气象在国际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面向港澳的推广工作也在积极接洽和筹备中,将联合香港天文台在台风观测、短临预报、航空气象等方面加强合作,开展国际示范项目,推动双方技术交流和系统推广应用。

未来,随着东盟合作、中阿合作以及通过其他主场外交推广的深入,上海气象部门将继续对接有应用需求的国家,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地区)和不发达国家提供早期预警工具箱应用服务,建立发展中国家用户群,推动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

创建新型国际专业机构

打造全球台风科研合作样板

作为全球唯一的国际性台风联合科研专业机构,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推动上海成为世界台风-海洋气象科学研究高地,是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的重要使命。

如何将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化为精美细腻的“工笔画”?2022年7月,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与中心签订《技术合作和研究活动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明确将由台风委员会支持中心成立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并提供相关研究建议;中心则承担台风委员会新业务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培训、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职责。

依托《合作协议》,中心聚焦台风监测预报的重点技术难题,全力走稳“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之路,在国际台风联合研究方面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2023年1月,亚太台风研究中心首届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来自6个国家的12名著名科学家“强势加盟”。会后,中心践行“上海国际台风联合研究专项”管理职责,面向全球发布《上海国际台风联合研究基金2023年度项目指南》,以 Time-bound Pilot项目形式邀请台风委员会各成员国科学家开展协同研发工作。截至今年10月,中心已迎来多名国外科学家参与。泰国专家Porpattama Hammachukiattikul博士来访参与开展“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的气候活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研究;菲律宾等国的科学家也将陆续到岗,共同加强对影响亚太区域台风的科研攻关,帮助东南亚国家提升台风防御能力。

本着务实的态度,中心还牵头开展了多项国际工作。在技术应用方面,积极承担全球台风预报检验工作,评估全球各海域的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提供全球数据处理和预报系统(GDPFS)参与中心热带气旋预报产品的一致验证信息;在学术期刊方面,中心主办的英文国际期刊《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and Review》获首个影响因子2.9,并承担了第十届国际热带气旋讨论会综述专刊发表工作,展示全球台风领域内气候、天气、模式、观测等方面最新进展。

如今,中心新一轮三年计划正在紧张筹备中。以人工智能台风模型为核心,以台风科学试验和台风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保障,牵头“3+1”台风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台风外场观测扩展至亚太远海区域,建立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多维协同观测,提供全球/亚太台风数据,彰显了中心积极打造世界级台风研究高地的雄心与魄力。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两年间,这个年轻的新型研发机构得到了全球同行的关心和支持,正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美好愿景从设计变为现实,并以科技一以贯之,助力建成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为我国参与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全球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护航海上丝绸之路

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助力港区高效运转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的海上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上海港吞吐量不断上升,尤其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开港后,更是带来愈加繁忙的船舶往来。多年来,上海气象部门步履不停,不断探索洋山港精细化气象服务,为“一带一路”蓝色经济积极赋能。

2022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上海港各生产单位24小时正常作业,但集装箱吞吐量仍然一度出现了下滑。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气象部门基于集合预报和高分辨率模式预报数据,充分结合港口航运用户需求和船舶靠离泊风险阈值,研发了大风、大雾、强对流等海洋气象灾害性天气的概率预报算法,为港口航运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同年7月,上海气象部门正式推出洋山港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方案,涵盖未来十天天气形势分析,包括分时段、分灾种、分场景、分概率精细化预报,风险灾害防御指引和提示等,可针对能见度不良、强对流、大风或台风等恶劣天气进行提醒,助力洋山港区在天气状况较差时,捕捉相对适合作业的时间窗口。在精细化气象服务的保障下,2022年下半年上海港逆势扭转,全年共完成4730.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0.6%,连续第十三年蝉联全球第一。

每年“台风季”,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对港区船舶安排和设备保护十分关键。根据洋山港地形和作业特点,上海气象部门为港区量身定制了台风预警细分作业区发布方式,让预警发布和解除不再“一刀切”,为港区生产赢得更多时间。据了解,2019年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得益于精细化气象预警,港区作业天数增加了一天,相关公司的效益增加了近千万元。

为保障国家重大工程之一的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码头工程,今年8月,洋山北气象站在小洋山岛最北侧堤岸上建成并正式运行,风力、风向、气压等监测数据实现实时回传,标志着小洋山岛上所有港区和码头实现了气象观测全覆盖。据了解,小洋山北码头工程建成后将承接长三角港航一体化江海联运服务,在长江经济带和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服务日益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除了面向港口,上海气象部门还联合大连海事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经过两年的研究,成功自主研发出远洋气象导航系统,终结了国外气象导航公司的垄断历史。精湛的技术、贴心的服务,让国产气象导航服务的触角从国内延伸至全球,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输出

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在缅甸落地生根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如何发挥技术优势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输出,从而更好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此,上海市气象局数值预报团队将科技创新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向缅甸气象和水文局推广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及相关技术,沿着创新之路创造更多合作场景。

早在2016年至2017年,缅甸气象和水文局局长就曾两次致函中国气象局,寻求数值预报技术援助和相关培训,以提高其气象现代化水平。经讨论协商,确定上海市气象局为任务承担单位。

责任重大,使命在肩。随后两年,上海市气象局在此前援建马来西亚等国家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科技人才交流,先后为4名缅甸技术骨干人员提供数值预报云服务专题培训,并两次组织技术专家组访问缅甸气象和水文局,为其提供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应用相关培训,助力提高缅方人员的数值预报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在此过程中,合作与友谊已成为中缅两国气象部门关系的基石。向纵深推进,为缅甸设计搭建9公里分辨率的实时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更是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典范。2019年4月,该系统正式部署在上海气象局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上,并通过智能气象网格预报云平台,分发至缅甸气象部门。结合缅甸的气候背景和地域特点,上海市气象局数值预报团队综合应用多年来在区域模式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项技术,实现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精细化预报,可更好地把握灾害性强降水,为提升缅甸当地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重要的业务支撑。

2020年,缅甸被世界气象组织(WMO)选定为“国家水文气象诊断”(英文简称CHD)项目的首批参与国之一。受WMO邀请,中国气象局任命上海市气象局王晓峰为此项评估的牵头人。作为自2017年以来对缅甸数值预报援建工作的延续,评估小组对缅方机构设置、观测与模式、气候水文服务、数据分发及反馈等进行全面调研,编写完成缅甸水文气象能力评估报告,并应邀参加CHD评估视频录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年耕耘,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及相关技术在缅甸落地生根。2020年5月,缅甸气象与水文局发来感谢信,对上海市气象局协助支持缅甸研发本地数值预报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表示诚挚感谢。

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已形成一条互利共赢、繁荣发展的大道。更多的气象科技成果必将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观云测雨,彰显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