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要求,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高起点谋划好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在主题教育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发挥文史馆在文化领域的资源优势,把助力上海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落点,通过调研,将馆员大讲坛工作品牌延伸到五个新城,积极推进馆员名家“文化下乡”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需求导向,满足群众期盼
上海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提供高层次、高品质文化服务上与市区相比资源还显得不足。市文史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围绕发挥文史馆员在上海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积极开展课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嘉定、青浦等郊区,与基层文化单位开展座谈交流,了解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经过调研,包括嘉定、青浦等郊区在内的五个新城的群众,对文化名家在当地举办文化讲座有较大期盼,比如文化赏析、传统曲艺、健康养生等方面。市文史馆汇聚了一大批馆员文化名家,与上海图书馆持续开展了长达8年的合作,双方共建的“馆员大讲坛”已成为海上文化的品牌项目。为了满足基层群众的愿望,市文史馆决定将“馆员大讲坛”品牌向郊区延伸推进,组织馆员名家“文化下乡”,以开展公益文化讲座形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充分展现馆员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新精神、新面貌、新责任、新担当。
用心筹划,提供高品质精神食粮
通过问卷调查,市文史馆梳理汇总相关信息,整理形成“馆员大讲坛”讲课清单,安排确定主讲馆员,并根据馆员情况实施动态调整。与属地文化部门合作,实地走访部分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了解场地、配套设施情况,为“馆员大讲坛”顺利实施打好了基础。前期扎实的工作很快转化为可喜的成果。
6月15日,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馆员赴嘉定,为南翔的配音及朗诵爱好者们带去“语言艺术的空间”主题讲座。丁建华曾在千余部(集)影视译制片中担任主创,她用独特的声音艺术为大家塑造了很多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角色。讲座中,南翔的“老粉”、“铁粉”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自己崇拜多年的“偶像”表示了欢迎。现场一位“粉丝”表示,“崇拜丁老师很多年,自己也很喜欢配音和朗诵,今天听了丁老师的讲座,深切感受到了声音的力量与美,真是太棒了!”
坚持弘扬文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市文史馆建馆七十年来,秉承“敬老崇文,存史资政”办馆宗旨,紧跟时代、以文载道、以史鉴今,服务人民,着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搭建“馆员大讲坛”等平台,发挥馆员在崇文鉴史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众多馆员以底蕴深厚、精彩绝伦的讲座引领思想、传承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上海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馆员大讲坛”成功推出,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我们有三点经验启示: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要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馆员大讲坛”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包括文史、书画、戏剧、中医等,座谈形式丰富多样,所提供的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馆员名家“文化下乡”,为我们探索名家与乡村的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馆员通过“馆员大讲坛”,有了发挥作用服务社会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馆员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同时讲座的内容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听众通过各种讲座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受到了熏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也为馆员名家“文化下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数场讲座的成功实践证明,未来,文史馆可以将这一优质文化产品,不断向乡村延伸,名家与乡村结合的模式,在未来的乡村文化建设中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