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范一作为上海法院系统首批柔性援疆干部之一,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喀什中院)挂职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喀什来了第一位博士法官”范一是喀什地区两级法院的第一位法学博士。刚到喀什,他就成为了受援单位法官们关注的热点,办公室里像医院的专家门诊一样,常常挤满了抱着案卷前来交流的同事。“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转账是基于合作协议,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合伙,并非民间借贷,建议按照合伙纠纷的思路进行审理。”“双方如果已经进行了书面结算,审查的重点应当是结算协议的有效性,一般只有在结算协议效力被否定的情况之下才需要进行审价。”……在喀什中院法官们的印象中,面对相对疑难复杂的案件,范一总能耐心地帮助梳理思路,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喀什有着“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我国对西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来,在国家战略的大力支持下,喀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当地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不断增加,对法院的司法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年挂职期间,范一参与研究解决民商事疑难案件380件,其中三分之一是喀什中院民一庭的案件,其他则是中院其他业务庭和基层法院的案件。
这样的工作节奏一直持续到了他援疆挂职的最后一天。2024年10月21日12点,在即将登上返程航班之前不足三个小时,范一还在办公室里和民二庭的法官一起研究一件承揽合同纠纷案件。“既要帮助解决个案难题,也要争取帮助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一个人所能解决的案件数量是有限的,范一意识到,在“输血”的同时,最好还能带动当地法官共同进步,实现自我“造血”。他将个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台账,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与当地法官进行业务研讨,努力实现通过一起个案促进一类案件的适法统一。“这类案件,原告主张的是解除合同违约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告虽然有违约行为但尚不构成根本违约,合同应当继续履行,此时,建议向原告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努力实现纠纷一次性解决。”“这类案件,双方当事人都没有继续履行合同的意愿,应当释明,尽快办理租赁物的返还交接手续,减少损失,避免资源浪费。”范一发现,喀什地区两级法院的法官不仅有着吃苦耐劳、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面对审判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能积极应对,勇于探索。
针对审判实践中的普遍性问题,范一借助“天平讲堂”两次为喀什地区两级法院全体法官进行专题授课,主持示范庭审,结合办理的真实案例就民商事案件如何进行庭前准备、归纳争议焦点、行使释明权等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范例。“走出去,引进来,为边疆法院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挂职有任期,援疆无止境。范一始终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让边疆法院和内地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2023年10月,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设立,对喀什涉外司法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去内地做一场实地调研吧,借鉴一下内地经验,同时扩大一下喀什地区两级法院的‘朋友圈’。”
2024年5月,在喀什地区两级法院的组织下,经过范一和有关省市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调研组对山东、上海、武汉、深圳四地进行了访问,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等5所高校以及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等2家专业机构签署长期合作协议,为喀什地区两级法院涉外审判工作的推进打开了思路,积累了智力资源。
2024年7月,5所合作签约高校实地回访喀什地区两级法院,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等高校选派实习生前往喀什实习,这是喀什地区两级法院历史上首次有组织地接受内地高校实习生,为边疆和内地法律界青年的直接交流开辟了新路径。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团队为喀什地区两级法院举办了3场精彩学术讲座,并实际参与多件疑难案件的研讨论证,为喀什的审判工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智力支持。
“今年的央视春晚带火了喀什旅游,我们的司法服务保障也要跟上。”
除了线下实地交流,线上交流也是有声有色。在当地法院的大力支持下,范一积极参与,将距离春晚分会场不远的喀什市人民法院浩罕人民法庭(以下简称浩罕法庭)打造成旅游纠纷特色法庭。组织该法庭和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川沙法庭在线“云互访”,互相交流司法服务保障旅游城市建设的经验。2024年,浩罕法庭进行了装修改造,审判力量得到加强,融入基层更加主动,成为司法服务保障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回首一年的援疆工作,范一最大的感受是忙碌而充实,“每一件案件的解决,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是在为祖国边疆的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也切身感受到了援边工作的重要意义。”